希望钻石
全世界的奢华珠宝中,只有极少数家喻户晓——而“希望钻石”,亦被称为“国王的宝石”或“塔韦尼埃之蓝”,可能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这颗近乎无瑕钻石重达45.52克拉,在远古时代的地幔中经历难以想象的条件和压力,最终被自然锻造而出。“希望钻石”颠覆了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想象,甚至在经历五个世纪的传奇之后,它仍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梦寐以求的宝物之一。
“希望钻石”在十多亿年前成形于印度,它起初存在于一块金伯利岩中,相传在十七世纪初由某次地壳运动被带至地表。关于这颗硕大钻石的记录最早见于1666年,当时 Jean-Baptiste Tavernier 购买了一颗重达115克拉的钻石。经过初步的切割,它呈现出三角形并拥有独特的蓝色,注定会在日后散发夺目光华。Tavernier 将这颗钻石带到了巴黎,由此开启了它不可思议的传奇之旅。
到达巴黎后,Tavernier 蓝钻不出意外地引起了皇室的关注。事实上,这颗耀眼夺目的宝石与其他上千颗钻石一起被卖给了国王路易十四,他将钻石切割成67克拉并镶在了在领结别针上。后来,他又将钻石镶上了黄金,做成了一条仪式典礼上用的项饰。自此这颗钻石便留在了王室,每代国王都会对它加以改造。路易十五将宝石镶嵌在金羊毛的精致挂坠上,而法国大革命时,他的孙子路易十六逃离凡尔赛宫,这颗钻石落入了政府军之手。 1792年的劫掠之后,“希望钻石”消声匿迹了数年,但或许是命中注定,它再次现身于伦敦,被国王乔治四世统治下的英国皇室收入囊中。
“希望钻石”在私人藏家间几经易手后,跨过大西洋辗转来到了美洲。它在华盛顿的一场拍卖会上被一位匿名买家购下,沉寂一段时间之后,它在二十世纪初重新出现在一款精致的钻石头饰上。最终这颗钻石被重新切割,镶到一条铂金项链上,六十个精美琢面熠熠生辉,这才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希望钻石”的模样。这样一件举世罕见的珍稀珠宝,注定不应流落民间,最终,希望钻石成为史密森尼博物馆的一件永久馆藏:它仍是一件富于神秘色彩的珠宝,受诅咒的传说几百年来流传不衰,令人心生敬畏,持续吸引着纷至沓来的公众一探究竟。


这颗著名宝石拥有独特迷人的色调,而且在各种光线下变幻无穷,让一代又一代人为之着迷。彩色钻石之所以珍贵,取决于其纯度、唯一性和光泽,而“希望钻石”那令人惊叹的蓝色被认为是所有钻石中最稀有和最受欢迎的颜色之一,是奠定其传奇地位的重要因素。
而值得铭记的是,钻石与许多美丽的艺术作品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的辉煌与影响来自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毋庸置疑,“希望钻石”当前采用的璀璨铂金镶托会增强和放大其蓝色的美艳,而原有的黄金底座反而湮没了这一效果,而且不经切割和镶嵌,“希望钻石”真正的色彩会很难被人觉察。有趣的是,Tavernier 本人把“希望钻石”的原始颜色描述为“紫罗兰”而非蓝色,也许他指的是这颗钻石未经切割时的色调,经过一次次的切割和镶嵌,这种色调渐渐不复存在。
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希望钻石”接受了宝石学家的数次检验、测试、分级和再分级,因为它的魅力激起了人们对其化学成分和地质成因的极大好奇。蓝色钻石的存在是长久以来困扰科学家的一个谜题,因为很难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会呈现这种色彩。但随着对这颗钻石不断深入的探究与调查,答案昭然若揭,在这个过程中,宝石学及其他自然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虽然无从对“希望钻石”的化学成分和特性进行完整彻底的调查,但史密森宝石学会所做的 2010 次试验是迄今为止揭秘最充分和最有启发意义的研究。通过深入的研究,专家们第一次确定了这颗钻石所蕴含的元素范围。人们发现,“希望钻石”含有能产生色素的元素硼;这是其迷人的蓝色之源。有趣的是,这次研究还发现,“希望钻石”含有微量紫罗兰色素,肉眼几乎观察不到,正是这种色素使它散发出独特光泽,并美化了整体色调,这让人回忆起 Tavernier 最初的“紫罗兰”断言。
无论是在枯燥的实验室中透过宝石专家的双眼来审视,还是作为博物馆中的一件永久展品供世人观瞻,“希望钻石”的原始之美、至纯光芒和永不褪色的美丽,都令人叹为观止。虽然每揭开一个秘密,这颗独特不凡的钻石都让我们对大自然的认知深入一步,但不管这颗钻石还藏有多少未解之谜,它在人们心目中的魅力都将恒久绽放。

图片来源:Don Hurlbert,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从阿尔卑斯之巅,到海洋至深之所,从深邃地心至山间溪流,La Prairie 纵横其中,臻选源于自然中的臻稀成分奢蓝鱼子、幻白鱼子、华贵黄金和恒美铂金,正是 La Prairie 产品的核心之源。